周震賢
(來源:壓縮機網)
不論是雙螺桿還是單螺桿壓縮機,所謂的“抱機事故”都是嚴重的事故。在大多數制造廠中,若發生“抱機事故”,其轉子和機體一般是要報廢的,制造廠不敢將抱合的轉子和機體修理后充新品出售,僅部分經修復的轉子和機體有可能用于返修壓縮機。
雙螺桿壓縮機的抱機事件
正常的雙螺桿壓縮機的抱機原因多是潤滑油嚴重老化而產生結焦,導致軸承失效,而產生“抱機”,且“抱機”引起的“熔焊”多發生在排氣端。
非正常的雙螺桿壓縮機的抱機事件起因并非一定是潤滑油老化所致,也有其它原因引起軸承故障,所以,軸承故障是大多數雙螺桿壓縮機抱機事件的首要因素。
(圖文無關)
很多原因可導致某個軸承過快磨損。由于軸承過快磨損,使軸承滾道和滾珠發生粘結磨損,進而產生劇烈磨損甚至保持架斷裂,滾珠散落。使螺桿轉子失去正常的約束,導致轉子偏磨,嚴重情況是振動加大,甚至轉子變形加大,導致轉子彎曲,發生抱機事故。
在這種情況發生時,壓縮機轉子兩端軸承幾乎全部受傷,使軸徑跳動加大,并使軸密封失效。
進一步就會發生轉子與機體產生熔焊磨損,最終導致停機。
單螺桿壓縮機的抱機事件
單螺桿壓縮機的抱機就確實有些蹊蹺,“抱機”基本發生在吸氣側。相比之下,單螺桿壓縮機的“抱機”事件原因就復雜一些。幾乎單螺桿壓縮機的絕大多數廠家沒有不被“抱機事件”所困擾的,單螺桿壓縮機制造商也在此方面沒少花精力,但對其“抱機”機理卻很少研究透徹。
據作者了解,國內的單螺桿壓縮機廠家中僅有一家在此方面有辦法,他們的單螺桿壓縮機很少發生“抱機”事件。作者看過他們特殊處理的轉子,雖然并不是做的很好,但是也基本杜絕了“抱機”事件,相比其他廠家來說,是顯得高明一些。
有些螺桿空壓機制造商畏懼類似“抱機事故”,在未搞清原因的情況下,對出現過“抱機現象”的大規格產品采取修改轉子與機體的間隙值,放大轉子與機體間隙,這也能解決一部分“抱機”事件,但其做法卻致使壓縮機的能效降低,比自己較小規格的壓縮機產品能效還低一些,顯得不大正常,也算是“沒辦法的辦法”。
在壓縮機制造廠出現“抱機”事件,在廠內自己進行處理的話,損失相對來說會小一點。如果“抱機”事件在用戶處發生,就比較麻煩。
其實,解決“抱機”事件并不難,關鍵是有些制造廠家沒有真正找到“抱機”發生的原因和機理。
認真研究“抱機”的原因,加大技術措施,能有助于徹底解決“抱機事件”。
螺桿壓縮機的間隙
對螺桿壓縮機的側隙和軸端間隙,國內不同的壓縮機人,不同的壓縮機制造商基本也有一個粗略的共識,大家都差不多采用相似的間隙,在正常生產制造中,也都習以為常。
其實,該間隙影響到各自的壓縮機壽命、性能、性能保持率和安全性等。作者在螺桿壓縮機的間隙方面,有著不同的見解。
a.螺桿壓縮機的間隙到底多大合適
作者在大修進口螺桿壓縮機時,碰到一個如何恢復性能的問題。
在大修前,作者先給待大修的進口壓縮機作了性能測試。大修進行中,要對大修后的壓縮機性能進行測試,看看能不能提高性能數據或恢復原始性能數據。在測試中,感覺恢復到原始性能數據都很難,更別說提高性能數據了。
作者和工友們經過幾輪調整壓縮機間隙的試驗,終于真正恢復了原始性能數據。除更換進口的軸承和認真清理壓縮機外,幾乎沒有對轉子和機體做過修理,所以,性能數據得不到恢復,作者認為問題是出在了壓縮機間隙上。
開始,作者并沒有對間隙特別關注,按常規調整間隙,第一輪測試下來,性能數據與原始數據差了10%還多。作者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,就試著調小軸端間隙,先把轉子與排氣端蓋間隙調到0.03mm后進行測試性能,發現性能幾乎沒有什么變化。
下一輪,作者把間隙調到0.02mm后,經測試,壓縮機性能上升了5%左右。
作者又把間隙調到0.01mm后,壓縮機性能又上升3%左右。
當作者把此間隙調到0.005時,壓縮機性能回復?100%。
可能有些人對此數據和做法持懷疑態度,這不難理解,畢竟這種做法還是比較罕見的。作者擔心調小此間隙后,會發生轉子與端蓋咬合,開始也是心有余悸,但是出于無奈,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,但結果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糟,而是順利過關。
所以,轉子與排氣端蓋的間隙到底多大合適的問題,還是有待商榷。